措尼仁波切

措尼仁波切開示 無懼 1-1

2018/05/06

無懼

無懼並不是指沒有恐懼

只有佛和愚蠢的人沒有恐懼。

佛沒有恐懼是因為佛戰勝了恐懼,愚蠢的人沒有恐懼是因為不知道如何感覺恐懼。除了這兩種人,每個人都會經驗恐懼。

愚蠢的人不知道該害怕什麼,所以他們會製造麻煩。

一般而言,恐懼是生物體自然的生存機制,我們應該要有恐懼。

但我們不應該對恐懼產生恐懼,我們應該做的,是去覺知它。

 

分辨恐懼─

不是恐懼本身在找你麻煩,而是無明跟隨了「對恐懼的恐懼」在找你麻煩。

基本的內在不安,帶有洞悉的智慧,它帶著特殊的訊息:「有事情發生,要小心!」事情可能會這樣發生,也可能那樣發生,沒有確定性。

 

「沒有確定性」就讓我們有所選擇,你可以選擇要往哪個方向走。當我們觀察恐懼,我們會發現真實的訊息,「可能是真的有危險!」如果你無法對那些基本的危險感覺到恐懼,你就無法生存,我稱它為「健康的恐懼」。

我們不需要戰勝克服健康的恐懼,需要戰勝克服的,是雙重迷惑下的恐懼,也就是「對於恐懼的恐懼」。

一般來說,當我們處在恐懼時,沒有去尋找智慧卻害怕恐懼本身,以至於一個恐懼帶來另一個恐懼,重複地在我們面前出現,直到我們的心失去認知的能力、或者認知的能力失去力量。

 

該如何達到無懼呢?

 

你想要成為佛?還是成為愚蠢的人呢?

你要隔絕所有的恐懼而達到無懼,還是你要培養基本健康的恐懼?

你是有選擇的。

 

迷惑下恐懼增盛─

迷惑機制下的恐懼與內在是密不可分的,我們必須要有清明的心,但如果你對恐懼產生恐懼,你就遮蔽了明晰。一個迷惑製造出一個恐懼,另一個迷惑再製造出另一個恐懼,這一連串的恐懼可以製造出扭曲的感知,每個人都可能無限擴展這種扭曲的感知

 

比方說,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發生的事,你會認為也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,因此產生恐懼的感受。因為迷惑,我們又將那樣的感受連結到自己生活其他部分,感覺像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,然後將之擴展到最大。

 

基本的自然法則你無法避免,無常的法則遍於各處,那個不確定性能在那裡發生,也可能在你身上發生,因此,週遭充斥著的訊息是:「最好準備好這個,最好不要有那個,那你就會安全。」你將事情連結在一起,製造出另一個雙重的恐懼,一個恐懼接著一個恐懼,尋找著解決方法。

 

甚至,有一句常聽到的廣告詞說:「生命只有一次,你愛自己嗎?」這讓另一個恐懼來了,「你應該要愛你自己的,因為你只有一次的生命」或許佛教說會有下一世,但誰知道呢?」

 

 

所有迷惑讓我們誤以為只要抓到什麼就會有安全感,但這安全感卻是建立在迷惑錯覺上。當我們越是執取這些東西,就會產生更怯弱的心,而怯弱的心是恐懼的一部分,為了保護那個恐懼,產生另一個恐懼,為了保護另一個恐懼 ,又再產生另一個恐懼。

 

當一天結束時,你對一切充滿恐懼,卻以保護之名說:「這樣不可以,那樣不可以。」挑起所有可能的恐懼,你察覺到所有的恐懼,但恐懼接續著恐懼,完全無法達到無懼。

 

這就是我們現代的生活。在人類的歷史上,現代是我們有最多「上癮問題」的時代,我們從未創造過比現代是史上受到最多保護的時代,同時也是恐懼最多的時代。

 

為什麼我們無法安住在基本的恐懼中?為什麼我們要挑起額外的恐懼?

我們不是因為基本的恐懼而受苦,是因為額外的恐懼而受苦。但如何知道哪些是基本的恐懼,哪些是額外多餘的恐懼?你能透過經驗,區分出來嗎?或許有些人可以,但很多人是無法區分的。

 

因為你將一切事情視為一體,將所有事情都混在一起,總是有某些不確定的事會發生的感覺。恐懼已經與內在的情緒感受捆綁在一起。這種連結著情緒和感覺的恐懼不斷的重複著,已經滲入在無意識的世界中,恐懼瀰漫與無常聯繫在一起。

 

那些額外多餘的訊息,不斷的重複,混雜在情緒感受中,滲入到你的意識中 ,成為無意識。恐懼變成你的行為模式的一部分,恐懼不再只有在意識層面上,而是在潛意識與無意識中。心中忐忑不安,一早你醒來,恐懼就在那裡,所以我們笑不出來,恐懼殺掉了幽默,只能有造作虛假的笑,恐懼幾乎變成第二個本性,我稱它為高級痛苦。(不是為生存煩惱的基本痛苦。)

 

 

面對恐懼─

你不害怕自己的恐懼就是無懼,而不是你沒有了恐懼。

如果你不害怕恐懼,你就可以利用恐懼的智慧,你有勇氣不去滿足你的恐懼嗎? 你對自己的恐懼感到開心嗎?

不可能對恐懼感到開心的,如果是,那是虛假的,但你可以做到不懼怕你的恐懼,意思是說,你減少一層層的妄念迷惑,進入到最基本與根本的恐懼,那與智慧連結,那基本的恐懼使我們得以存活,沒有那基本恐懼你可能不會在這裡,但我們不需要將恐懼擴大到極致,這就是問題所在,將原本百分之五的恐懼變成是百分之百,而百分之九十五的恐懼都是多餘的,但如果我們能降回到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,這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的恐懼是非常健康的,那時你去覺知到那個恐懼,去利用那個恐懼,作為生存機制。

 

覺知恐懼─

基本的苦已經夠多了,為何我們還要去承受多餘的苦,我們是有解決方法的,為何不去用它。

就像變老,老化讓我們長出像蝴蝶袖的手臂、像雞脖子鬆弛的頸部,這都是沒有選擇的,這是必經的苦,但我們不需要那些、額外的、複雜的、加強的恐懼,我們可以無懼地活著。我們可以優雅的活著,我們不需要心理上癮的恐懼,我們需要的是對恐懼有更多了解。

 

要如何對恐懼有更多了解呢?

 

我們要運用覺知,佛教的操作機器就是覺知。「覺知」是精神與心裡的操作工具,不論是這個老師或那個老師的教導,上座部、菩薩乘、金剛乘,最終操作員的機器就是覺知。 

覺知到身體,覺知到情緒,不需要覺知到念頭,念頭很容易,要覺知到微細身

 

恐懼的恐懼已經變成你的美麗怪物,每一個人都很精通於加強它,以責任的名義,以關照的名義,以必須要或不必要的名義,建立了自己的世界,它帶著不安全的訊息、不確定性、不可預料性:「那會是我,那可能會發生在我身上。」任何時刻任何場合,一而再的恐懼。

該如何保護呢?做些其他事吧!可是,其他事也是無常的,無法給予充分的承諾,很多次承諾被打破,每一次打破了承諾也打破了我們的心,破碎的心變成了另一個習性模式,全部連結在一起,變成很大的個體,我稱它為美麗怪物,像美麗怪物的恐懼,和你連結在一起。

你走到哪,它跟到哪,它是內在的翻譯、詮釋者,所有的事都以恐懼的方法去詮釋,每一個狀態都以恐懼的方式去感知,這是不安全的、是無法預知的、無法信任的、無法依靠的。

 

請覺知它,找到美麗怪物周圍的空間,那是不變的空間,那是無生的空間,怪物是會改變的,但在美麗怪物周圍的空間,那是不會改變的,這是很重要的。如果沒有這周圍的空間,你可能會受傷。

 

每個學習的過程,你都在做比較,比較這個和那個不同。因之,你會改變慣性的看法,開始運用不同的視角,有些會改變你的觀點,有些不會改變,有些會令你覺得可靠,有些則不可靠。你開始對不存在的現象有信心,對「非存在現象」產生信心。

 

對「非存在現象」生起信心,那是超越生、住、滅的,稱之為「內在的空間」或「內在的敞開」,佛教中稱為佛性或空性,它不同於美麗怪物,在那裡怪物能夠自由活動,不會有任何的意外。不然你會製造一個接一個的怪物,不同於這個怪物的另一個,兩個怪物會互相碰撞。你應該要給怪物一些空間,讓怪物能夠自由活動,你需要有種沒有什麼可失去的內在空間,是沒有什麼可失去的,也沒有可停駐、耽著,但你可以經驗它。

 

這個經驗是超越移動和改變,這個經驗是超越來與去,你能找到那個空間嗎?還是只看到怪物呢?在那個空間當中,那裏有著平靜,完全的放鬆,完全的開放,沒有什麼可失去的,也沒有什麼可穫得的,除了自由。

 

自由的移動沒有實體有著溫暖與慈愛,這種慈愛沒有對境,這種慈愛是容許所有事情發生,暢通無阻的狀態。

 

安住同在─

安住在那裡,當怪物來的時候,找到那個內在空間,那可能是你的手臂,你可以擁抱那個怪物,你可以擁抱那個恐懼,不是要去殺掉恐懼,當那個恐懼的怪物開始感覺到愛時,沒有分別批判的愛,沒有以保護的名義增加多餘恐懼的愛,有一天有一刻,當你感覺到不再需要保護恐懼時,那恐懼就會開始轉化。

 

一旦那個恐懼覺得不再需要被保護,無懼就誕生了。如果你覺得恐懼需要被保護,為了有安全感而被保護,那會使恐懼一直處在受傷的狀態,那要何時何地才要停止這麼做呢?

 

一再地尋求保護的恐懼是沒有終止點的,要終止恐懼的方法,是你能夠擁抱那個恐懼,將它融入到那開敞的內在空間,不做任何批判的,對於恐懼的恐懼所產生不必要的回應將開始減少,這裏有一種不可言喻的魔力,佛教稱之為佛性,在那佛性中沒有多餘的恐懼,只有必要的恐懼,為了生存的恐懼,那種為生存的恐懼,我們要與之共存,如果你要滅除它,就是在滅除你自己。

 

希望你能培養那種恐懼,具有適度的量,希望你不要陷在那怪物裡面,希望怪物可以在那空間當中,當你能擁抱那怪物,那怪物很快地就能轉變成花,轉變成臭豆腐,開玩笑的。

 

如果你能做到的話,自然的幽默感就會產生,如果有恐懼就不會有幽默感,特別是那種扭曲的、加強的、多餘的恐懼,也會傷害你的免疫系統。

 

是誰在經驗那個恐懼呢?是「我」。執以為實的我、堅實的我。

堅實的我沒有彈性,一切都變得很堅實,像石頭一樣。在感覺當中那是最糟的,當那種感覺跟我們很接近,你就笑不出來了,日日夜夜的累積,對那個恐懼感到麻木,一直帶著它。

 

你找到解決方法了嗎? 

沒有解決方法嗎?

你有那樣的恐懼嗎?還是沒有?

 

開示影片連結:http://www.pundarika.tw/?tw&video_28=185#prettyPhoto/0/

 

課程尚未結束,請接續 無懼1-2

 

 

 

 

仁波切最新課程公告網址:http://www.pundarika.tw/?tw&news_16

 

仁波切課程報名即時通知:官方line@   加入好友     Line@ID:@ydm7090w

 

愛的漣漪不斷~法佈施

 

幫助眾生開悟是佛法的核心價值。

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說:諸布施中,法布施為最。

 

維摩居士在上開經文中說:「法佈施是以身作則,如法修行,做一切眾生的榜樣,這是真正的法布施」。自己如實修行,也幫助眾生轉迷為悟,就是法佈施。人身難得,正法難遇,何其有幸,透過仁波切的教導,我們得以調整粗、細色身,讓自己成為放鬆、柔軟、有彈性的法器,安住在本覺中,自在地與各種好與不好的情緒、煩惱及生起的一切顯相共舞,信心充滿,遠離憂懼。

 

將仁波切的法教傳播出去,讓愛的漣漪不斷擴散,就是最殊勝的法佈施,自利利他,福慧雙修,功德無量。

 

分享方法:將仁波切的法教透過下方「分享鈕」分享至粉絲團、部落格、line、wechat、電郵微博、推特,或經由簡訊等分享給親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