措尼仁波切

措尼仁波切 去吧,去感受內在的美麗怪物!

2018/11/06

措尼仁波切:去吧,去感受內在的美麗怪物!

 

嗨,你好嗎?

想一想,你是不是經常覺得:

「知道」是一回事,「感受」又是另一回事?

當認知與感受老是對立,衝突,代表你的微細身已經失衡了!

 

回歸「微細身」原本的狀態,

是開啟「證悟身」的關鍵之鑰。

 

微細身,就是氣,脈,明點。

「氣」像風,帶動「脈」的感受;

「脈」像神經系統,記憶各種感受

「明點」是愛的本質,生命本具的力量。

每個人的感知,都來自氣,脈,明點的運作,

我們看不見它,卻感受得到它。

 

學會與它溝通,就能療癒身心的創傷,轉化習性,

讓堅固的自我鬆綁,讓本有的智慧開展,

讓心的明性與覺性自然流動。

去吧,去感受內在的美麗怪物!

當我們去感覺、去覺知身體的各種狀態,可能喚起一些記憶、創傷或疼痛,或許有一些人可能會覺得無聊,覺得無聊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徵兆,代表我們已經開始有點知道如何跟我們的身體共處,因為事實上我們也不可能一直處在那種很亢奮的狀態。在二十一世紀有一個現象,就是我們一直要讓自己處在一種很興奮、亢奮的狀態,為什麼?因為我們都很畏懼無聊。所以,我們要學會如何去面對自己的這個無聊以及各種的感受,而不是去找一些外在的東西來填補。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,我們必須知道。

從感受的底層,看見事情的真相

害怕無聊的這件事,讓我們沒有辦法直接去看到事實是如何,也讓我們沒有辦法禪修,為什麼?因為當你一開始做這些練習就覺得無聊,然後就要去找其他的事,譬如去玩iphone。因為比起那些修持,iphone是更有趣的。又或是看電視是比較有意思的。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覺得無聊,第一個找的東西就是iphone,最後一個東西也是iphone。但是在這個一開始和最後之間呢,大概都在睡覺。又或者是看電視是比較不無聊的,或跟別人講話是比較有意思。因為這樣,我們就越少跟自己相處,越來越沒有辦法跟自己相處,因為害怕去面對無聊。這有很多不同的原因。總之,我們一直在找東西去餵養這樣的習性──害怕無聊,一直想從外面去找東西來填滿它。由於這樣不斷地去外面找食物來填滿這樣的習性,導致我們的速度變快了,於是我們開始焦慮。所以,我們要真的去感覺自己的無聊,然後從中去獲得一些啓發。我們必須去覺知到自己的無聊,然後不要試圖把它推開,因為在無聊的底層,可能有一些東西是值得我們去看。事實上我們有很多的時間,但問題是,我們很害怕去感覺無聊或是感覺自己的孤單,所以把自己弄得很忙。

大家要去覺知、去感覺到自己發生的一切,然後接下來就要看我們如何去回應或反應所接收到的一切。我們有很多習性,在那麼多的習性裡面,有一兩個美麗的怪物,它們有時展現為情緒的樣貌,有時展現為創傷,去覺知它、去感覺它。你越去感覺它,就越能夠覺知它,然後就會對它做回應。事實上,這些沒有一個是壞的東西,它們都是好的。但是,在主要的原因之外,我們基於個人的經驗與信念來評判事情的好壞、臧否自己與他人,因而又製造了第二個原因或第二個習性,當第二個習性回頭來看這個主要的原因時,覺得它很可怕,就產生一種不喜歡的感覺。 

不要讓佛法變成一種評斷

其實,我們應該做的,就是去感受我們內在那個美麗的怪物,跟它打招呼說一聲「嗨」,然後改變自己面對它的態度。所以,我們並不是用這個心的本質來鞭打這個怪物,而是去感覺自己的這些感受,然後就在這個感受當中找到心的本質。透過這樣的方式,我們也會利益到這個怪物,因為這個怪物也有權力見到佛性。有些人可能會持咒,事實上在持咒的時候,這個怪物也是跟你在一起,所以你並不是為了這個怪物而去持咒,也不是因為你覺得這個怪物可能需要一點加持,然後去持咒。

譬如你對著這個怪物說:「我真的很愛你,但是你需要一點幫助,我要把蓮花生大士的咒語帶給你。」這代表什麼?你覺得這個怪物是不好的,所以要用蓮花生大士來摧毀這個你認為不好的怪物。這有一種內在的仇恨,有一種不喜歡。當你帶著這樣的心態的時候,其實那個怪物是非常聰明的,它會看到你的動機,心想:「你念這個蓮師的咒語給我,其實不是真的要幫我,而是想要用那個東西來摧毀我。」所以,怪物是知道的,當它認識到這樣的動機之後,反而會製造更多的問題。所以,先不要持咒,先去感覺它。一旦它放開來的時候,也開始喜歡蓮師的咒語,那個時候就是持咒的好時機。

我真的對這個有點研究,我用了十年的時間去看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。我真的在這個領域,也就是在心的層面如何去運用佛法上,用了十年的時間去研究它到底是怎麼進行的。我們其實經常帶著這個比較高、那個比較低的比較心態,然後用一些語言,譬如要去親近它、去淨化它,其實你認為它是負面的,想去消除它、摧毀它等等。如果這樣做的話,等於是用一種負面的心態在看待自己。一旦我們的思維認為什麼東西是負面的時候,它就會真的變的是負面的。

「喔,怪物啊,我覺得你應該修持慈悲心,你為什麼不來修持菩提心,我真的覺得你需要菩提心,為什麼?因為一旦你轉化了,我就覺得開心了。所以,我要把這個菩提心帶來給你。」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菩提心的行為,這是一種自私的行為。你仍然跟它爭鬥著,然後帶著這種掙扎、奮戰的心態。所以我們先把菩提心放一邊,讓自己去感受它,然後去見到它,讓它能夠自己打開來。我們應該在這個怪物當中去找到本質愛,當我們從中找到本質愛的時候,再來修這個菩提心。那時,就是一個好的狀態來修菩提心。所以,不要把佛法變成是一種鞭打自己,或鞭打感受、情緒等等的榔頭。我們都是非常敏感的,任何一點點小事情,都可能激起我們的情緒,甚至佛法的修持本身也可能。我們應該對於自己的感受、情緒等等怪物非常溫柔、慈悲,然後要試著不要去評斷它們。

不去評斷就是慈悲。我們要從這些情緒怪物當中,生起慈悲心,從中去修持菩提心。所以,我們要慈悲的對象是誰?就是我們的這些習性、記憶,當然也包括他人在內。當你感覺到內心的那個怪物的時候,試著不要去評斷它或企圖要從那裡逃走,也不要讓佛法變成一種批判、評斷的方法來鞭打自己,記得要去感受它。

原文出自:心旅行哥倫比亞教育論壇Yesterday

 

 

微細身開示影片及其他相關的影片,請見官網:

專題開示「療癒道」:http://www.pundarika.tw/?tw&instruction_50=145

精要短片分享「遇見本質愛」系列:http://www.pundarika.tw/?tw&instruction_51

 

仁波切最新開示、課程報名  即時通知請加入好友    Line@ID:@ydm7090w

 

愛的漣漪不斷~法佈施

 

幫助眾生開悟是佛法的核心價值。

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說:諸布施中,法布施為最。

 

維摩居士在上開經文中說:「法佈施是以身作則,如法修行,做一切眾生的榜樣,這是真正的法布施」。自己如實修行,也幫助眾生轉迷為悟,就是法佈施。人身難得,正法難遇,何其有幸,透過仁波切的教導,我們得以調整粗、細色身,讓自己成為放鬆、柔軟、有彈性的法器,安住在本覺中,自在地與各種好與不好的情緒、煩惱及生起的一切顯相共舞,信心充滿,遠離憂懼。

 

將仁波切的法教傳播出去,讓愛的漣漪不斷擴散,就是最殊勝的法佈施,自利利他,福慧雙修,功德無量。

 

分享方法:將仁波切的法教透過下方「分享鈕」分享至粉絲團、部落格、line、wechat、電郵微博、推特,或經由簡訊等分享給親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