措尼仁波切

佛法核心教學

措尼仁波切 四念住教學 1-2

2020/02/15

四念住教學 1-2   如何改變習性、反應?說明「知道」與「覺知」

 

孩子,你的名字是約翰!

或許,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約翰。

約翰!約翰!約翰!漸成為自動地反應。

 

「你是誰?」

「我是約翰!」

 

那就是學習而來的習性,形成自動化反應。當有人叫著約翰時,你就會看著他;當相同的手機鈴聲響起時,每個人都會看一下,每個人都會反應,每一個人都會想:「可能是我的!」「或許是我的!」自動地反應著,這不需要正念。

 

好的,回來談反應。我現在正在做這個動作,知道為什麼嗎?因為過去兩天我都是握著麥克風,所以現在就自動地做這個動作。但現在我手上並不是握著麥克風,我握著的是花。而為了要改變這個習性,我們需要正念。

 

 

為了要改變這個習性,我們需要正念!

 

因此我需要有正念,去覺知到:「喔! 這是花,不是麥克風。」大家理解嗎?因此正念很重要,否則我會一直持續這個動作,整天都會這麼拿著。為什麼我身體的肌肉有著這個記憶?連昨天,我像這樣握著三天了,昨晚也是。因此在我的無意識中,自然地有著全套的記憶。

 

「有意識conscious」,「無意識unconscious 」。

無意識中的習性有著所有微細身中許多事物的記憶,導致我這麼握著,但事實上,我是透過耳麥在說話,所以這個習性並不容易改變。為了要改變,就必須要有正念。「喔!不!它是花,放下它吧!」但是,放下它並不容易,這需要彼此聊聊。

 

這次我並不是將花當成麥克風,而是要舉例。

你喜歡這朵花,這是一種感受,對嗎。而這是哪一種感受呢?這是一種情緒性的感受。情緒意指,以特定的方式對這個成因產生感受。情緒意味朝著某事物移動。

「花!我好愛花!」理解嗎?這無關乎思考。

 

 

 

反應有兩種:認知上的反應,以及感受上的反應。

感受上的反應稱為情緒,也許,你可能對這朵花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反應。

可以像朋友般的討論嗎?大家不介意吧!可以嗎?我可以直來直往地說,沒問題,對嗎?我會用較適當溫和的方式表達。

 

你有位很要好的朋友,有一天,這位朋友跟某人結婚了,要到倫敦定居。就在她即將離開的前夕,她給你這朵花,以及感到非常非常的難過。

 

「我非常愛你,我想我也很愛我的丈夫,但他是一個很難搞的人,他也愛我,但沒有給我任何喘息的時間,他是一個控制狂。但是我愛他,我不覺得可以再跟你聯絡了!」

 

她將手中的花送給了你,你就接下了這朵花,之後,你的朋友就離開了。

在此之後,你與這花就有了不同的關係。每當你見到時,較之以往,你有了不同的聯想,那是什麼呢?

 

因此,我們需要改變這樣的習性嗎?或是不需要改變呢?

 

我們無法確保自己在生活中都是完美的習性。

習性涵納許多事物,我們可能會有破壞性的習性模式。

 

建設性的習性模式,與破壞性的習性模式。

 

我們有建設性的習性與破壞性的習性。建設性意思是:我們可以與之共存,是有功能性的;破壞性意指在常理圈之外,它傷害你,也傷害別人,對社會不尊重也沒有助益。現在,如果正向的習性變成自動化地,是沒有問題的,是你的選擇。問題是破壞性的習性模式,也是我們習性的一部分。因此,我們如何去改變它?

 

 

 

我想要再給你們另外一個例子,更強烈的,可能是更痛苦的,我希望它不要發生在任何人身上。大家準備好了嗎?這是關於女士們,已婚女士們。

 

有一天,妳去了購物商場,突然地,妳看到了你的丈夫!他說他去上班,但卻出現購物商場。身旁有一位比妳更年輕的女性...抱歉!我要這裡停止?還是繼續呢?可以繼續嗎?

 

他跪了下來,將花送給了新女朋友。他們交談著,握著彼此的雙手,拿著花給她,然後走進了咖啡店。各位還好吧!?我就講到進了咖啡店,之後發生什麼我也不知道!

 

從那時候開始,你就憎恨這種花。每當妳看到這種花,你就會說:請不要帶這種花進我的房間。自此之後妳的生命中,都很厭惡這種花。

 

看起來,好像是花的錯,其實不是花的錯,是你先生的錯。

 

你是要餘生都要避開這種花嗎?或者是去改變我們的習性呢?

答案是要?或是不要呢?

 

有多少事情是你想去逃離、迴避的,那些你不喜歡的事情。

「喔!我不喜歡這個,它讓我感受不好!」

「我不想要!」「喔!這個不喜歡!那個也不喜歡!」

不要這個,不要那個,最後你變得很孤立、疏離,孤立到最後……

孤立到最後,我們會感到寂寞孤獨,你們有察覺到它嗎?為了能覺知到,我們需要運用正念嗎?為了能夠覺知到這樣的狀況,我們需要有正念嗎?

 

覺知並不會自動發生,是需要付出努力的,這個努力是透過正念。

 

我再重複一遍:

覺知不會自動發生,我們必須透過努力去覺知到,這努力是和正念一起的,努力是透過正念而來。每當你要有正念時,是需要努力的,一再一再地保持正念,保持正念,可能有一天,覺知也會變成是自動發生的。

因為我們在年輕的時候,並沒有學習這部分的心識,如果沒有學習過,就不會變成自動化。這裡的學習並不是指來自學校的學習。這裡的學習指的是:透過去習慣,去重複做許多次,而學習到。

 

我們有覺知的潛能,但我們沒有練習正念 ,以至於覺知沒有運作。持續練習,持續訓練,透過努力與正念。覺知愈來愈增長,能去覺知到事物。有一天,覺知的肌肉就會變成自動化。

以大腦來說,每件事都有一個迴路,因此,我們必須建立覺知的迴路。如何建立呢?透過正念。清楚嗎?

 

知道是自動發生的,覺知不是自動發生的。

 

我們有覺知的潛能,但需要去訓練。知道並不需要太多的訓練,我們立即就知道,因為我們已經訓練過了,自孩童時期就開始訓練知道,這是媽媽、爸爸、祖父、祖母、山、電燈……會被引介、教導,但沒有人引介、教導我們覺知。

 

 

我想我們已經在許多地方談及正念了,但在正式進入正念之前,我想先談一下「覺知」,因為覺知是重要的元素。

 

請大家注意這邊!

 

這是花嗎?

你知道是花,對吧!

你知道這是花,是嗎?

那麼你知道,你正知道著這是花嗎?

不知道嗎?

你只知道這是花,

但~你知道自己正在知道花嗎?

再重複一次!剛剛沒有進行得很好。

 

現在,你知道這是花,

你的理智心知道這是花,

你知道自己正在知道這朵花嗎?

知道,與正在知道這是花,同時發生!

你只是知道這是花,然後待在那裏,或者

你知道,喔!現在我知道我正在知道花嗎?

 

但,你們有這潛能,對嗎?我們尚未練習這部份,但大家有潛能的對嗎?

你知道你在生氣,但同時,知道「正在知道」,所以這裡有著雙重的知道。

「知道」,以及「知道這個正在知道」。大家可以理解嗎?

 

知道這個知道者,另外一種說法,知道者正在知道花,但,你也知道自己正在知道,並非只是知道花而已。理智心知道花,但有另外一個心,知道正在知道花,那就稱為:覺知。

 

知道自己 self knowing,並不是向外的知道。

「那個我知道,喔!紅色,藍色」「喔!那是藍色!」

去知道這個知道者,然後,它會停止阻斷。它會停止評斷,如果你有雙重知道的話。如果僅只是自動的那種知道,而沒有知道這個知道者,那評斷是不會停止的,仍會繼續進行。

 

舉例來說:你現在真的很生氣憤怒,某個程度你知道自己在生氣憤怒著,但那不會停止憤怒。因為僅只是知道我在憤怒這並不會停止憤怒,或許有一點。

 

但,如果你去知道這個生起憤怒的心,不是僅只是知道我在憤怒,一旦你知道憤怒者,覺知到它,它就會停止,這是非常有趣的事。

 

 

開示尚未結束,請接續  措尼仁波切 四念住 I-3

 

開示影音連結:http://www.pundarika.tw/?tw&instruction_48=221

 

 

 

仁波切最新課程公告網址:http://www.pundarika.tw/?tw&news_16

 

仁波切課程報名即時通知:官方line@   加入好友     Line@ID:@ydm7090w

 

愛的漣漪不斷~法佈施

 

幫助眾生開悟是佛法的核心價值。

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說:諸布施中,法布施為最。

 

維摩居士在上開經文中說:「法佈施是以身作則,如法修行,做一切眾生的榜樣,這是真正的法布施」。自己如實修行,也幫助眾生轉迷為悟,就是法佈施。人身難得,正法難遇,何其有幸,透過仁波切的教導,我們得以調整粗、細色身,讓自己成為放鬆、柔軟、有彈性的法器,安住在本覺中,自在地與各種好與不好的情緒、煩惱及生起的一切顯相共舞,信心充滿,遠離憂懼。

 

將仁波切的法教傳播出去,讓愛的漣漪不斷擴散,就是最殊勝的法佈施,自利利他,福慧雙修,功德無量。

 

分享方法:將仁波切的法教透過下方「分享鈕」分享至粉絲團、部落格、line、wechat、電郵微博、推特,或經由簡訊等分享給親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