措尼仁波切

大圓滿與金剛乘

如何跟喋喋不休的念頭相處

2021/01/19

學員問該如何跟喋喋不休的念頭相處呢?是應該忽視它們嗎?因為大多只是些不重要、無意義的廢話而已。 出現這樣的情況難道是明晰太少的徵兆?應該要去發展出更多的明晰嗎?

 

仁波切回答

 

這要視狀況而定。如你所說,許多念頭只不過是些沒什麼重要性的想法,所以不需要回應。但有些念頭可能帶著訊息,那麼你就要去回應。

 

我們的問題是常常把「回應」(response)和「反應」(reaction)混為一談。

 

一般我會用「回應」和「反應」這樣的語彙。大多數的反應是不健康的,有時反應會自動發生,作為一個修行者,如果你馬上覺知到它、注意到它,那就不會落入連鎖反應中,只是一次、兩次的反應,就會停下來。

 

80%的念頭與情緒都是老舊習性反應,所以不需要太擔心,不需要去取悅它,或許也不需要回應。

 

某些念頭與情緒帶有重要訊息,那你就需要採取行動,去解決這個問題。

 

這部分是需要「明辨區分的智慧」(妙觀察智)。

 

事實上,明晰比較少的跡象,就是無法認出念頭生起,如果我們的明晰不多,我們還是有些念頭,但是卻不能經驗到它們,就好像是處在較多的無明或昏沉的狀態,這表示我們不是很正確、恰當的安住。

 

所謂正確、恰當的安住、恰當的不動(stillness) 是帶有明的

 

前面提到的不動是比較昏沉的,這昏沉的不動是沒有明的,不是理想狀態的不動。但在那樣的狀態念頭可能比較少。

 

念頭很多不代表明晰變少了,有時我們有很多念頭,也是有著明晰的,這表示我們沒有安住,「不動」的力量不夠。

 

如果是這種情形時,我們應該要放鬆一下, 不要對客體、對境有太多的關注互動,而是多去跟主體「知道」在一起,去認出對境下的本質,注入更多的覺知。

 

當這麼去做時,並不是念頭變少了,念頭仍然生起,但就不會對我們產生那麼大的力量。

 

 

許多人的情形是,當他們有很多念頭時,會想要將明晰變得黯淡、不清楚,降低他們的明晰,覺得這樣念頭就會減少,不管這樣做是不是真的可以讓念頭變少。

 

「我不想要念頭出現,所以我要將明晰調暗。」讓自己沈浸、進入更多昏沉的安住狀態,以期讓念頭減少,很多人是這樣修持的,他們像是睡在或沉溺於昏沉的狀態。

 

很多人禪修時,把明晰關掉,雙目緊閉、面無表情地沉陷於某種狀態的樣子。(仁波切表演那樣的狀態)

 

「那是一個頂不錯的地方喔。」(仁波切揶揄地說)很多人喜歡它,很多修行者做這種修持,我自己也曾經這樣修持了很多年。

 

在那樣狀態時,你沒有睡著,沒有變得完全無意識,當然也沒有死亡,某個層面你知道自己活著,但是什麼事情也沒發生。

 

當你調暗了燈光,就看不見房間裡的家具,這並非家具被轉化了。那些蟑螂啊,牠們還在那裏!(假裝視而不見)。

 

我稱它為「三溫暖式禪修」,讓自己沈浸到一種昏沈的狀態,這是大家很喜歡的禪修方式,這陣子像是更受歡迎了呢。我以為已經沒有這個現象了,但感覺這現象又回來了。

 

可能因為生活中保持警醒、壓力、衝撞的氣太多了,造成你在禪修時,你想讓自己變得不要去知道、不要去感知、降低自己的敏銳度,在昏沉中又帶著一點平靜。

 

我們想要平靜,我們渴求平靜,我們想要世界和平,我們想要個人內在的平靜。

 

像這種昏沉的狀態,調暗我們的明晰而安住在昏沉的狀態,並不是真正的禪修。

 

我們需要明晰的面向,我們需要那個「覺醒」(awakeness)

 

在明晰、覺醒中,念頭會生起。

 

念頭來了沒關係,念頭沒來也沒關係。

 

 

我們需要「明晰」,即使我們是修持平靜安住的止禪、無所緣的禪修,也是安住在明晰之中。

 

當我們修持「明晰的本質」,也就是「表相之下的本質」、「明晰的本質」,也就是明空,不可分割的明晰且敞開,要安住在這狀態中,我們也需要明晰。

 

不管哪一種禪修虛空的狀態,念頭生起很好,念頭不生起也很好。如果念頭生起,它會自解脫,它們生起即解脫。

 

你要安住在本覺的家,本覺的家沒有鉤子。

 

當念頭和情緒來時,找不到鉤子可以掛住,所以它就自解脫了,生起即解脫。

 

覺知著所有的一切,清楚的、覺察的、明晰的、本然的覺知,但沒有鉤子。在那裏你會比之前更清楚感知到念頭,而你安坐在王座上,如同第一世措尼仁波切所說。

 

所有的一切變得更加警醒、更清晰,我非常喜歡那種狀態。

 

因為你給了念頭自由,念頭可以生起。你歡迎念頭,但不是邀請念頭,你沒有拒絕念頭,那是一種非常開放、自由的狀態,每一個人、事、物都可以找到他們的自由,沒有任何一個被排除在外。

 

如果你真的待在本覺當中,本覺是最仁慈的,沒有任何是被排除的,即使是煩惱也是被歡迎的,而本覺有權利不要伸出鉤子因為本覺原本就沒有鉤子,所以也沒能伸出什麼。

 

如果沒有明晰、沒有明光、知道或者說心的明晰,那麼所有智慧的展現就都無法生起。

 

有兩種全知的智慧:知道所有一切的本質(如所有智)和知道一切的多樣性(盡所有智), 這兩種全知的智慧無法生起,五智無法生起,從本然狀態中展現的愛與慈悲,沒有了明晰也都無法生起。

 

因此,當我們不想看到蟑螂,關掉了蟑螂,同時也關掉了所有的一切,阻擋了所有一切的生起。

 

我很高興你感知到更多的念頭,那表示你的明晰沒有減弱、變得暗沈。

 

噶舉巴的祖師說:「念頭即法身!」

 

因此,享受你的念頭,不是那種平常的享受,這是不同的享受,你會知道的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
仁波切最新課程公告網址:http://www.pundarika.tw/?tw&news_16

 

仁波切課程報名即時通知:官方line@   加入好友     Line@ID:@ydm7090w

 

愛的漣漪不斷~法佈施

 

幫助眾生開悟是佛法的核心價值。

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說:諸布施中,法布施為最。

 

維摩居士在上開經文中說:「法佈施是以身作則,如法修行,做一切眾生的榜樣,這是真正的法布施」。自己如實修行,也幫助眾生轉迷為悟,就是法佈施。人身難得,正法難遇,何其有幸,透過仁波切的教導,我們得以調整粗、細色身,讓自己成為放鬆、柔軟、有彈性的法器,安住在本覺中,自在地與各種好與不好的情緒、煩惱及生起的一切顯相共舞,信心充滿,遠離憂懼。

 

將仁波切的法教傳播出去,讓愛的漣漪不斷擴散,就是最殊勝的法佈施,自利利他,福慧雙修,功德無量。

 

分享方法:將仁波切的法教透過下方「分享鈕」分享至粉絲團、部落格、line、wechat、電郵微博、推特,或經由簡訊等分享給親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