措尼仁波切

措尼仁波切「大圓滿:立斷」閉關教授2014年11月28日(二)

2015/02/05

措尼仁波切「大圓滿:立斷」閉關教授   (二)

2014年11月28日

握手練習,跟感受說「嗨」!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無論是建設性的感受或者是破壞性的感受,不管是什麼,就只是去感覺它。不需要隱藏,不要逃離,也不要壓抑,就只是輕輕碰觸你的感受,只是去感覺它,跟它說嗨,用非常輕盈的方式跟它打個招呼。


        大家可以感覺到一些什麼嗎?現在可以張開眼睛看著我。我想要五個人來回答這個問題。當我們做練習的時候,發生了什麼事呢?
        大家有感覺到自己的感受嗎?真的有感覺到一些什麼嗎?喜歡去感受一些什麼嗎?它是自己感覺到自己呢?還是你喜歡去感受它?不是用理智的方式,而是直接描述你感受到了什麼?

   學員:我看到我的內在有一種煩的感覺,我說聲嗨,它就消失了。

   仁波切:做得好!那種煩的感覺是怎麼樣呢?是一種情緒上的感受?還是一種生理上的感受呢?
   學員:我感覺到心裡有一點悶悶的,感覺有一個孤單的小孩,躲在角落裡暗自的哭泣。

   仁波切:我的結論就是,情緒跟生理會相互影響。那你為什麼不跟那個狀態說一個嗨呢?

   學員:我在仁波切講感受的時候,也是覺得心悶悶的,然後想著之前發生的一些事情。聽仁波切說要回到感受,我在感受的時候,突然間全身熱熱的,然後那個悶悶的感受就往上移,然後就不見了。可是仁波切又說去感受,不要把它變成念頭或是什麼,於是我又回到感受上,悶悶的感受又回來,後來我又去感受它的時候,身體又有一點熱熱的。

    仁波切:很好,首先我們要感受到它。所以第一步,我們必須要感受,真的感受到它。否則我們會認為這樣的感受,就是一種實際狀態,所以我們要覺知到感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最重要的是第一步,你先要去感覺到自己的感受。雖然我們有感受,但是常常沒有真的感覺到它。如果沒有感覺到它,那個存在的感受就會改變我們看待事情、感知事情的方式,也會改變我們的決定。而且我們不知道是自己的感受,在導致我們改變自己的感知以及觀點。

學員:我感覺到心裡有一個緊繃感,而且是存在很久的一個緊繃感。我覺得那個是長久的情緒導致生理上的感受,照著仁波切教授的練習之後,我發覺緊繃感頓時消失不見。

    仁波切:你的緊繃感是心裡的嗎?還是生理的?

    學員:我直覺那個緊繃感,是因為長久的情緒累積變成生理的現象。

    仁波切:那個緊繃是在心裡面呢?還是一種感受?

    學員:一種感受。

    仁波切:心跟感受是不一樣的。心是在思維的,心是可以知道的,但是心沒有辦法感受。心是可以知道感受,但是感受是要被感覺的一個東西。這裡有一個很細微的差別就是:你「知道」你的「感受」,還是你是「感覺」到你的感受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你可能會說,喔!我知道這樣的感受。但是你這樣說的時候,你可能沒有真的去感受到它。
           好,我們再練習一次。這次,你只要跟你的感受說嗨!這個練習就叫做「握手練習」。我們要做的事情就只是放下,然後去感受,然後跟它說嗨。

           第一個練習是什麼?是放下。把比較小、比較容易的包袱放下。但是在我們感受層次裡,比較深層的那些東西,即便你想要放下,也放不下。所以我們首先必須要去感知到,感覺到自己的感受,把感受展開來,而不是緊緊的抓著。因為如果我們只在理智上知道「我知道這個感受」,但是沒有真正的感覺它,一切佛法的教導都變成是虛假的。即便理智上你知道怎麼去感受,知道有這個感受,然後也知道怎麼去做,但是你沒有真正感受它,在這樣子虛假的狀態下修持佛法,到某一個時候,就會開始覺得疲倦。
        為什麼會覺得疲倦呢?因為你沒有真正領受到佛法想要告訴你的那一切東西,因為你只是在理智上知道,你沒有真正地去感受到它。也許在理智上你了解很多事情,然後你也知道要放下這一切;但是實際上,在你的內心深處,還是有那麼多的悲傷、嗔恨、煩惱等等,而且企圖要忽視這一切。帶著這樣心態的時候,所有佛法的修持,反而會變成讓你逃避、避開見到真正感受的一件事。那不是佛法真正想要告訴你的部分。

所以在這裡要做的事情,就是要讓我們真正的感受展開來,真實的呈現出來。

 

別把佛法當榔頭!


          在這邊跟大家分享的就是,大圓滿的態度不是去忽視它,也不是去壓抑它,是要去涵納這一切。好嗎?否則佛法反而變成一個榔頭,讓你自己感覺更糟。大家明白嗎?
          當有一天你感受到想要開放,想要放下,然後你不要去做任何的事情,就是去感受它。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把佛法交給它,然後跟它一起做修持。這才是真正的虔敬。

 

打完招呼後,再對感受微笑

          事實上修持佛法是一種慶賀,所以我們必須要有真正的虔敬心跟慈悲心,不要把佛法變成束縛它的東西。事實上,我們應該要讓它釋放出來。當我們綁住的時候,就會企圖去控制、掌握它,你做的所有事情,反而讓它的狀態更糟。所以只要感覺到緊繃或是任何的一種情緒,就跟它說嗨!
          所以不要把佛法的方法當成是一種榔頭。我們要信賴感受,讓它自己去展開,然後把佛法交給它。任何時候,你把佛法當做一種榔頭來做修持的時候,你整個人會變得非常的緊,一個小時以後就累了。
          那現在要做什麼呢?現在要跟你的感受打招呼說一聲嗨!對你自己的感受說聲嗨!只要說嗨就好,不需要跟它自我介紹,只要跟它說一個嗨就可以了。如果辦得到的話,你就對它微笑。
          請大家閉上眼睛。不要去分析,就只是去感覺你的感受,覺知到你的感受。只是跟感受說一聲嗨,不是從你的思維,只是去對感受說一聲嗨。去說嗨或者說HELLO,這也是一種感受。可能心裡會生起一些想法,那就只是去覺知到你的念頭。無論是生起了念頭或者是生起了感受,就只是去認識到它、知道它,然後去感受它。
          所以不一定要是讓人興奮的感受,無聊的感受也是一種感受,只是對它說聲嗨!然後放鬆,覺知到它,感受到它然後就放鬆。它可能是愉快的感受或者是讓人不愉快的感受,就只是去覺知它,只是對它說嗨!
          我知道大家在想著你的感受。
          把所有的思維都丟掉,只是去感覺你的感受,所有的念頭可能都會生起,就只是覺知你的念頭,只是對它說聲嗨。
           我知道有些人可能在想著你的念頭,把這個思維放掉,只是去覺知,思維跟覺知是不一樣的。
            大家想要討論一下,或者已經了解了呢?
            大家有感受到嗎?有跟它說嗨嗎?然後發生了什麼呢?你的感受有任何的回應嗎?只有一種方式嗎?「嗨」之後大家有感受到什麼嗎?你有覺知到你的感受嗎?你有感覺到你的感受嗎?有辦法對你的感受說嗨,同時還帶著微笑嗎?你也是可以去感受到你的微笑,而不是用思考去思考你的微笑。
             有一些陳年的東西出現嗎?

 

  學員:當我看著我的感受的時候,比較深層的那種不安,剛開始我會想要控制它。和它說嗨以後,不安的心就可以輕鬆了。
 

   仁波切:一開始去看著還是去感受?
 

   學員:感受。
 

    仁波切:謝謝,這就是我想要聽到的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所以,其實不用太在乎。不管是不安或者是輕鬆等等,你首先就是去感受它,然後只要去覺知到它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如果你不是去覺知它,只是知道那裡有一種感受,這樣是不夠的,所以跟你的感受建立起連接最好的方式,就是去感覺到它。接著第二步是去覺知你的感受,至少你知道這裡有個感受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所以知道、覺知、感覺,是三種跟你的感受建立起連接的方法。最好的方式是覺知它,然後感受它。所以我們現在是第幾步?放下,然後感受它,再來說嗨,然後握手,然後帶著微笑。所以我們到了第三步了?還是四?應該是五吧!我們必須要有一些認知。
我們很喜歡有數字,知道一號是這樣子,二號、三號是這樣子,有這些數字,你就覺得很開心。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佛法的教導裡,有那麼多的數字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過去的時代跟現在是不一樣的。過去的感受跟理智的心,並沒有那麼大的衝突,它們是比較和諧的。藏文裡,「心」包含了感受在內。但是在現代卻不是這個樣子,思維的心跟感受,兩者已經分開來了,感受跟思維的心變成兩個不一樣的東西。所以即便你在理智上知道有一些改變的方法,也沒有辦法真的改變你內心真正的感受,因為在這兩者之間有一種阻隔。
 

  學員:仁波切說要感覺自己的感覺的時候,我感覺到我的心臟開始痛,然後心臟就怦怦怦跳得很厲害,跟它說嗨之後,痛的更嚴重,仁波切又說要放輕鬆,我放輕鬆後,痛的更厲害。然後仁波切又說「想」跟「覺知」兩個是不一樣的,可是我就覺得我有覺知到,也有想到,這兩者到底哪裡不一樣?

   仁波切:這是很好的問題。這個事情要慢慢來,我現在不想講太多,因為不想給大家過多的概念。因為事實上,大圓滿教法的重點就是要超越所有的概念,所以在這裡不會給大家太多的概念。

            大圓滿的教法中,洞見是需要超越概念的,所謂的洞見是什麼呢?
            這種洞悉、洞見不是一種概念。它是超越概念的,這樣子的洞悉是沒有任何的思維。當時機對的時候,就會跟你們解釋這個思維跟覺知有什麼不同。

 

    學員:有一個問題想請問仁波切。在您的引導覺知以後,我心中有一股氣突然升上來,然後就看到身上很多的綠光,我跟它說一聲嗨的時候,綠光全部都不見了。所以想請問仁波切,在覺知跟感受之間,這種現象怎麼去理解它?謝謝。
 

     仁波切:所以是跟綠光說嗨以後,它就不見了?
 

     學員:不是,綠光是慢慢消失。
     譯者:我再跟你確定一下,綠光是你看到,還是感受到?

 

     學員:是我看到的。
 

     仁波切:真是太可惜了,那可是綠度母的化現。OK,開玩笑的。所以你的問題是覺知跟感受的差別是什麼對不對?你喜歡那個綠光嗎?
 

     學員:很喜歡
 

     仁波切:你就去覺知那一種喜歡的情緒,然後去覺知到你對綠光的那種感受。或許其實你並不喜歡它。如果是這種不喜歡的感受,就對不喜歡的感受說一聲嗨,對不喜歡的念頭說嗨。這是一種基本的方法,透過此種方法修持佛法,會變成非常有力量。因為當容器是正放的時候,佛法的水就可以進去,否則的話,就好像你把水倒在一個覆蓋的容器上。
             但是現在我們在內在製造了一些噪音,然後你叫它要安靜下來。譬如念誦的時候,有時候它反而生起更多的噪音。所以我們要把它打開來,然後把它正放,真的去皈依,生起菩提心,希望能夠從輪迴當中解脫,而不光只是讓自己開心,也不是想要變有錢,只是想要得到財神的加持。你如果想放太多東西進去,就會變成一個覆蓋的容器,之後就算財神想要進來,也無處可進。所以你必須要把它打開,要有一個開放的心,財神才有辦法進來。
             有人說很痛苦,這可能是事實。那裡確實是有一種痛,我們必須要對它說嗨,那個痛本身不見了,就會開展出來,就會開放了。關於法友提問:「感受到,然後也覺知到它,但是不知道兩者有什麼差別?」。事實上這是一種經驗、一種體驗,並不是理智上的學習。所以透過你自己的體驗,慢慢地就能夠了解我們理智的心、思維的心跟感受之間的差異是什麼。

(系列之一)


教授:措尼仁波切
日期:2014年11月28日       地點:台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
主辦:化育道場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英譯中:施心慧

 

仁波切最新課程公告網址:http://www.pundarika.tw/?tw&news_16

 

仁波切課程報名即時通知:官方line@   加入好友     Line@ID:@ydm7090w

 

愛的漣漪不斷~法佈施

 

幫助眾生開悟是佛法的核心價值。

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說:諸布施中,法布施為最。

 

維摩居士在上開經文中說:「法佈施是以身作則,如法修行,做一切眾生的榜樣,這是真正的法布施」。自己如實修行,也幫助眾生轉迷為悟,就是法佈施。人身難得,正法難遇,何其有幸,透過仁波切的教導,我們得以調整粗、細色身,讓自己成為放鬆、柔軟、有彈性的法器,安住在本覺中,自在地與各種好與不好的情緒、煩惱及生起的一切顯相共舞,信心充滿,遠離憂懼。

 

將仁波切的法教傳播出去,讓愛的漣漪不斷擴散,就是最殊勝的法佈施,自利利他,福慧雙修,功德無量。

 

分享方法:將仁波切的法教透過下方「分享鈕」分享至粉絲團、部落格、line、wechat、電郵微博、推特,或經由簡訊等分享給親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