措尼仁波切

措尼仁波切 Tsoknyi Rinpoche2013香港中陰教授(一)

2014/03/28

措尼仁波切  Tsoknyi Rinpoche2013香港中陰教授(一)

開示:措尼仁波切

時間:2013年10月10日至13日

地點:香港

 

 

四種中陰

大家晚安!

那麼,我到這裡來是代表明就仁波切,我不知道能不能夠做到,但我會盡力做到最好。那麼,今天課程的主題,如你們知道的,是中陰教授。中陰的意思是在中間,或介於某兩種事物之間。首先,我會給大家一個關於我們這次教授的一個概要的介紹。在一個電影播放前,它會有一個預覽,告訴你有關這部電影的概要。所以,我會給你們一個關於接下來我們要做些什麼的簡要介紹。

 

有四種主要的中陰:此生中陰──你可以寫下來,如果你記憶很好也沒關係,記性普通的話,寫下來,然後帶回家,別打開,(大眾笑),直到下次。第二個中陰是臨終中陰,或是死亡中陰。第三個是法性中陰,就是你的本然實相在一瞥間展現。第四個是投生中陰,這是常聽到的這種投生中陰。你們聽得到我的聲音嗎?還是聽不到?我這邊收到一個投訴,(大眾笑),現在好一點嗎?太大聲嗎?好的,我們檢查一下,現在好一些嗎?

 

 

兩種教授和學習方式

那麼,有兩種教授的方法,一種是立基於認知的、理智的瞭解,另一種教授是立基於修持、體驗和感受取向。我們必須擁有這兩種。認知、瞭解釐清許多事情,但它未必能改變我們舊有的、強烈的習慣模式。為了要改變我們舊有的習慣,我們需要感受來介入、然後一再一再地修持,直到它變成自動。為了要讓這種自動狀態發生,我們要一再一再地習慣它,最後,我們自動的腦就會修持法教。有很多習慣也是基於這種自動化的腦而來的,我們必須把這個自動的腦帶入法教,帶入中陰。就像我們開車一樣,我們學會開車以後,你就不需要思考,而是自動的開車。但是,法是這麼困難,我們必須一再一再地思考,透過這個方式,你的感受也投入了,如果我們繼續修持,它就會變成自動。認知的明性、理智的瞭解,與感受取向的體驗,兩者需要結合在一起,如果我們擁有這兩個,那麼我們的生命就能轉變。

 

我會給講大家一些事例和故事。我在印度學習大約12年,在這12年間很瘦,你們知道為什麼嗎?因為寺院的食物非常簡單。然後我去了尼泊爾,有一位僧人也從印度來找我,他說不管你想吃甚麼,我都會幫您煮。我說:好的,沒問題。他知道我的口味,他煮,然後我就吃。9個月後,有一天,有個我的美國朋友從印度來,他見到我,有點嚇到了:仁波切,你長大了(大眾笑)。但不是長高,是橫著長了(仁波切比手勢,大眾笑)。他說:仁波切,你完全吃錯了,我以前看到你,是又瘦又健康,現在你長胖了。他就約了我的廚師和我在明天早上跟他見面。我說:沒問題。第二天早上到來,他就和我以及我的廚師討論,結論是我吃的東西整個錯了,吃錯了,喝錯了。我吃這麼大一碗飯,很少的蔬菜,還有7瓶的可口可樂(大眾笑)。

 

在那個時代,喝可口可樂算是有點流行的,當然現在不是了。他就給我上了有關食物營養的一課:米飯不是那麼好,很多的碳水化合物、很多的醣份,就如你們現在所知,很多醣份;吃一點飯來幫助你的肌肉,但是要多吃蛋白質和蔬菜。我說:好的。

 

然後他就講可口可樂。一瓶可樂大概有7到9匙糖,如果你把牙齒放在可樂裡面過一夜的話,明早起來牙齒就不見了(大眾笑)。如果牙齒掉到可樂的瓶子裡,明天就不見了!我就看我的牙齒是否還在那裡(大眾笑),所以我也聽到了這些。第二天我就減少米飯的量,多了些蔬菜。因為過去沒有人告訴我不要吃這麼多飯,所以我不瞭解,我欠缺有關米飯的知識上的瞭解,有人介紹這些知識後,馬上我就可以改變了。

 

但是可口可樂花了我7年時間(大眾笑),那是因為習慣,以及一些化學成分。我知道可口可樂不好,每次我喝可樂時,我就禪修「牙齒不見了」(大眾笑),我知道可口可樂不好,但我還是喝一點。於此同時,我做一些溝通,我的感受想要喝,我的理智知道可樂不好,我的感受呢,啊,也許明天我不喝了,今天再一杯。所以我需要從我的理智傳送訊息給感受,一旦感受接受了,覺得可口可樂已經夠了,那麼習慣就改變了。

 

很多習慣存在於身體、感受中,而不光只是存在於思想上。知識可以幫助一些像是吃飯的事,但幫不到可口可樂這種事。

 

這世界上有兩種教育,一種是立基於資訊的教育,傳遞資訊,但不需要完全改變行為。另外一種教育是自我成長的,聯結到習慣;如果我們不改變習慣,不論我們對於如何改變習慣的瞭解有多少,我們仍然做跟以前一樣的事。現在,我完全不喝可口可樂──但我喝百事可樂(大眾笑),開玩笑的,百事可樂也不喝。唯一的狀況,是當我吃很油膩、重口味的印度食物時,才會喝一點可樂幫助一下消化。

 

 

這裡的重點是,你覺察到你的習慣,親善地對待你的習慣,並且一貫地以正確的方式等待你的習慣改變。它不會一夜之間就改變。錯誤的理解可以在一瞬間就改變,但那不是習慣,那只是我們還不知道,當我們知道時,我們就改變了。習慣是存在於肌肉的記憶中,它就在那裡,像一小塊東西,但它能改變,只是需要時間。所以這是學習的兩種方式。一種是立基在認知、瞭解,作為道路的地圖。一個人可以坐下來,一次一次又一次地修持、思惟,在7年之後,你就可以改變,也許不需要用到7年。

 

 

死亡、法性、投生中陰決定於此生中陰的現在

在佛法的教導裡面,所有的現象和感知都包含在內,沒有什麼事物是被排除在外,沒有什麼東西是我們要逃離的。它可能是愉悅的經驗,也可能是不愉悅的。這意味著,做為一個佛法的修持者,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,沒有死亡,生命就不能完成。我們可能會有一個非常無聊而且很長很長的人生。因為無常,死亡會發生。所以如果你要完成生命的循環,死亡也必須要納入我們的修持之中。不論你喜歡它或不喜歡它,它都會發生。為什麼不去認真研究一下。因為死亡,我們可能欣賞感激我們活著的生命。如果不會死亡,我們可能就不會珍惜我們的生命。所以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。

 

那麼,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們把痛苦減到最小。有一種方法可以在臨終中陰和法性中陰得到解脫。所有這些都決定於此生中陰。中陰意為兩者之間(in-between),此生中陰意指你出生那一天,直到四大消融的時候,在這之間,我們稱之為此生中陰。從四大消融到外呼吸停止、內呼吸停止、到母光明出現,這稱為臨終中陰。緊接其後,有法性,意思是本然實相的現象,這個現象不是投生中陰的現象,而是在這之間,有本然的實相,這裡有文武百尊,那稱為法性中陰,第三個中陰。

 

在此之後呢,就是投生中陰,大約有49天,沒有這一生的感知,也沒有法性的認識,這是一種等待投生到六道的狀況,依我們的業力而定。在那個時候,如果你有好的業力、一些修持,因為福德、善業、以及智慧的力量,我們就可能投生到比較高的善趣。但是所有這些,不論你能不能做到,那都決定於這一生,當下這一刻。所以,所有四種中陰都是依於此生中陰來決定。

 

 

 

藉著與學生的互動來調整教授方式

你們瞭解嗎?有跟上我說的嗎?因為我無法讀到你們的臉(大眾笑),太多燈光打在我身上(大眾笑)。展現一些表情給我看,你們瞭解嗎?展現一些臉部表情!(大眾鼓掌),不不不,還不要,抱歉,我不是要求掌聲。因為這是我這一生中第二次在香港給予開示,昨天在中心開示,今天來到這裡。所以,我還不知道香港是怎麼樣,因為在心智的模式方面,或許香港是比較像尼泊爾,或者像德國?我還不知道,我想是在兩者之間(仁波切說 in-between,這個詞也正是「中陰」的意思),是嗎?(大眾笑),工作很勤奮,而且很聰明(大眾笑)。我昨天也講過,我第一次在德國給予開示時,頭兩天時間,我吃了很多苦,因為德國人不知道如何表達,就像這樣子(仁波切表情嚴肅,大眾笑)。美國人就非常有表情,是非常好的演員(大眾笑),他們喜歡時就做這種表情,不喜歡時就做另一種表情,當他們覺得困惑時又是這種表情,覺得沒道理時則是這樣(仁波切示範各種表情,大眾笑),所以,我根據這些反應來給予教導。

 

但我在德國時,我試了各種方法,他們就是保持沉默(大眾笑)。經過兩天之後,我瞭解到,他們非常聰明,非常有組織能力,他們運用極為分析性的心智。當我說笑話時,他們通常不笑(大眾笑),我知道為什麼,當我說笑話時,他們就分析我的笑話。笑話不該拿來分析的,是嗎?它就只是笑話啊,所以你看,他們是這麼的聰明。所以然後我知道了,好的,所以第三天之後,就變得相當容易了。這是第一天,我們以前沒有接觸,所以我希望我能夠認識你們,也希望你們認識我,然後在這個相互瞭解的基礎上,我們將一起走過各種中陰。

 

 

重點是此生中陰

我還不想去到第二、三、四種中陰。你想要活在此生中陰,你要正確的活著,以後要發生的事情都決定於現在。我不想去中陰,第二、三、四個中陰,不是現在,你想要活著,不是嗎?你想活著,我們現在在此生中陰。所以我們要適當地活著,所有未來會到來的其他事物,都完全決定於現在,當下這個時刻。

(未完待續...)

 

仁波切最新課程公告網址:http://www.pundarika.tw/?tw&news_16

 

仁波切課程報名即時通知:官方line@   加入好友     Line@ID:@ydm7090w

 

愛的漣漪不斷~法佈施

 

幫助眾生開悟是佛法的核心價值。

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說:諸布施中,法布施為最。

 

維摩居士在上開經文中說:「法佈施是以身作則,如法修行,做一切眾生的榜樣,這是真正的法布施」。自己如實修行,也幫助眾生轉迷為悟,就是法佈施。人身難得,正法難遇,何其有幸,透過仁波切的教導,我們得以調整粗、細色身,讓自己成為放鬆、柔軟、有彈性的法器,安住在本覺中,自在地與各種好與不好的情緒、煩惱及生起的一切顯相共舞,信心充滿,遠離憂懼。

 

將仁波切的法教傳播出去,讓愛的漣漪不斷擴散,就是最殊勝的法佈施,自利利他,福慧雙修,功德無量。

 

分享方法:將仁波切的法教透過下方「分享鈕」分享至粉絲團、部落格、line、wechat、電郵微博、推特,或經由簡訊等分享給親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