措尼仁波切

措尼仁波切 Tsoknyi Rinpoche 2013香港中陰教授(二)

2014/07/02

 
 
措尼仁波切  Tsoknyi Rinpoche  2013香港中陰教授(二)
 
時間:2013年10月10日
地點:香港
 
尋找「間隙」
 
這個此生中陰,還有兩個小分類:禪定中陰和睡夢中陰。為了修持睡夢中陰,要修持如幻禪修,就像電影駭客任務(The Matrix)。所以現在我們要來談一點禪定中陰,為什麼它叫中陰?我們普通的心、感覺、念頭、概念,會遮蔽我們的心性,就像5點以後的交通尖峰時間,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而來,我們找不到念頭之間的「間隙」,就像密勒日巴尊者說的:在兩個念頭之間,智慧如朝日升起。我會重覆說明一次。
 
為何我們稱之為中陰?你們知道中陰是什麼意思嗎?你們可以說說看……介於中間(in-between)。那麼,透過禪定中陰,我們在它裡面尋找什麼?……好的,沒關係,譯者會完成翻譯的,她是個很棒的翻譯,我有完全的信心,我沒辦法說完整的,她可以把它說完整(大眾笑)!好的,有幾種中陰呢?四個。第一個可以分成幾種呢?兩種。第一種是什麼呢?禪定中陰。透過禪修,我們要尋找什麼呢?透過禪修,我們要尋找什麼呢?(大眾答:間隙)間隙?好的,我聽到了。念頭之間的間隙。就像密勒日巴尊者說的: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,未來的念頭尚未發生,不執取當下這一刻,這裡就有本然的實相(nature reality)。
 
說起來容易,是吧!在你心中有任何間隙嗎?有嗎?你們知道間隙嗎?知道嗎?你們知道間隙?
 
這邊有沒有人知道?只要說知道!(大眾說:知道,繼而大笑)你們知道間隙,有間隙,是嗎?你有經驗過它嗎?說有或沒有……有,沒有……有。所以關於間隙,你知道一些,但你是否在間隙中或經驗到間隙?這是個問題。也許你們之中的有些人經驗到,有些人沒經驗到。但現在你想到間隙,就已經阻擋了間隙,這就是問題所在。當你想「間隙是怎麼回事?」,就不再有間隙了。如果你不去想這個間隙,一樣也沒有間隙。
 
仁波切問:我們該怎麼辦?怎麼辦?怎麼辦?
學員回答:放下。
仁波切:放下什麼?放下生活?不行吧,是嗎?放下你的人際關係嗎?不行吧?放下你擁有的財產嗎?不行!所以你想要放下什麼?
學員回答:念頭。
仁波切:「念頭」或「無念」,要放下這些,這也都是念頭。
學員回答:什麼都不做。
仁波切:什麼都不做?懶惰!(大眾大笑)不可以什麼都不做,尤其是在香港,一定要做些什麼。雖然無事可做,也要做一些事,感覺好像有某些事要做。像在紐約一樣,香港就好像是紐約的姊妹,事實上這是很好的,很多的業緣。
 
 
感受並不是根據你的想法而決定的感受
 
如果你放下你的想法或念頭,你認為你的感受會聽從嗎?清晨你想要起床,你的心說起床吧,你的感受說什麼呢?再睡10分鐘!(大眾笑)是嗎?有這麼多的事情在障礙著,職業、責任、工作、成就、恐懼、壓力、休息不夠、急切、孤獨,雖然你有很多事情,但內心深處持續升起,所有這些都占據了間隙。當我非常想去看這個間隙,這也是一種占據。對間隙的障礙有兩種:一種是尖峰繁忙的思想,另一種是尖峰繁忙的感受。你們知道思想和感受是不一樣的嗎?知道或不知道?(大眾回答:知道)。是的,謝謝!(大眾笑)
 
我在馬來西亞吃了太多咖哩,聲音有點啞,明天應該會好一點。這是習慣,感受上的習慣,我想吃咖哩。我知道我將到香港教學,但我的感受贏了。所以,在我們生命中,有多少事是被習慣控制了?僅只願望是不夠的,實際上理解並不是力量。在今天,理解已經是很好的了,但理解沒有到達並進入感受。「感受並不是根據你的想法而決定的感受。」再一次,感受不是根據你的思想而決定的感受。
 
仁波切:再一次(大眾笑)。
譯者:我們的感受並不是根據我們的想法而決定的感受。
仁波切:你們可以跟著譯者一起念誦這句話嗎?(大眾笑)
譯者:我們的感受並不是根據我們的想法而決定的感受。
大眾一起念誦:我們的感受並不是根據我們的想法而決定的感受。
仁波切:再一次(大眾笑)。
大眾一起念誦:我們的感受並不是根據我們的想法而決定的感受。
仁波切:啊,再一次。
大眾一起念誦:我們的感受並不是根據我們的想法而決定的感受。
 
感受改變感受。你有一個感受,然後你有另一個正面的,或者不管任何什麼的感受,那個感受突然改變前一個感受。是嗎?好的,很好,所有這些都是在做準備。
 
 
「在」間隙中
 
所以,要瞭解禪定中陰或三摩地中陰,我們能做些什麼?這裡指的是在念頭與念頭之間升起或發生的實相的本然狀態。我們必須瞭解,我們必須「在」那裡。不是去想那個間隙,我們必須「在」那個間隙裡。這個間隙是我們的家。
 
我想,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障蔽,像紐約、香港、東京帶來很多的速度。速度、快速。如果我們一直處在快速中,我們永遠見不到間隙,這表示我們一直要從間隙跑開,這表示我們不「在」,「在」和「跑」是兩件不同的事。所以我們必須要「在」。最好是「在」和「跑」,而不是「跑」、「跑」。「在」間隙中,然後「跑」,但不是沒有「在」間隙中而只能「跑」。
 
這個間隙就是我們的家。對嗎?若沒有家,就變成無家可歸,就會有很多恐懼。至少你的內在有個家,有了這個家,你可以離家2個小時,沒問題,但在內心深處,有個家在那裡。所以我們沒有聯結到我們基本的佛性或基本的證悟功德、基本的自由,沒有這種聯結,就總是會有很多的恐懼。這個間隙在未來,如果我們現在瞭解這個間隙,它的名字是子淨光,子淨光未來會與母淨光相會。
 
子在哪裡?這是個問題,你們說看看,就隨意說說看。子在哪裡?那個間隙是子淨光嗎?說「是的」!(大眾說:「是的!」仁波切笑,大眾也笑)。
 
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。你們想要聽笑話嗎?(大眾答要)我有一個朋友名叫朗達斯,他在美國很有名,他把嬉皮精神帶入美國,你們知道嬉皮運動嗎?六0年代,所以他是嬉皮的上師。他在全世界各地演講,有一次他在日本演講,他就講了很多笑話,人們就開始笑了,然後他接下來講一些更複雜的,屬於美國文化特色的那種笑話,人們也笑,這鼓舞他講了更多美國本地的笑話,而他們仍然笑。他感到震驚,哇,這些人對美國文化的瞭解這麼深入!演講結束後,他和譯者聊天:「這演講很好,是吧!為什麼呢?」譯者問:「為什麼這麼說呢?」他說:「我講了很複雜的笑話,而聽眾們笑了,他們都聽懂。」譯者回答:「事實上不是這麼回事。」朗達斯問:「為什麼?」譯者回答:「每一次你講了笑話,我就說:笑!」(大眾大笑)這個翻譯是在翻譯了笑話之後又加上一個「笑!」。我希望這種事還沒發生。(大眾笑)沒發生嗎?(大眾答沒有)沒有,沒問題!(大眾笑,譯者說:「他們真的瞭解,因為我也加上了自己的話」大眾又笑)我覺得很好!(大眾笑)
 
 
中陰通關的移民簽證──子淨光(間隙)
 
所以,為了走過所有的中陰,移民的中陰,我們必須要有簽證,是嗎?所以這個簽證就是子淨光,這要依靠禪定中陰,在四大分離的過程中,最好你停留在這個間隙中,讓四大元素消融。沒有從那裡面離開,母淨光,或者安住在那個間隙中,安住,然後一切都會自動發生。不論我們知道或不知道,重要的是簽證,不論你知不知道香港移民法規、你是在機場或其他地方、香港看起來是什麼樣子、移民規定或移民官、看到他們時要出示什麼或不管說些什麼……如果沒有簽證,知道這些有什麼用呢?對嗎?
 
你有簽證,就算你不向移民官員微笑,應該也沒問題。所以,如何拿到簽證?是嗎?「如何拿到簽證」的意思是「如何找到間隙」。
 
 
對治「間隙」的障礙──讓第6識慢下來
 
這個間隙目前被兩個主要的障礙阻礙了,認知障礙以及情緒障礙。所以我們必須瞭解一些有關「心」(mind)的系統,或者說是「認知」(cognizance),或者說是「識」(conscience),這裡意思一樣。心、認知、識都和心有關,同一個名字。心的系統,心,你知道心和感受是不同的。情緒是心還是感受?感受,是嗎?(大眾回答:是)特別的感受,它是反應的感受,對某件事物的反應,這部分今天或明天會談到。所以,有8種不同的識,5種感官識,第6識是知道(knowing)的識,第7識是判斷、分析的識,第8識稱為阿賴耶識,意思是硬碟的識,所有的習慣模式都貯存在那裡。所以,現在,我給你們展示這個,這是什麼?念珠!你有聞到念珠嗎?沒有。你聞到它嗎,現在?你現在正在用哪一個識?眼識!還有一點點聲音,但聲音不需要,看見就夠了,是嗎?所以這是5識中的其中一識知道這是念珠,不,不,你看到念珠。哈囉,大家還在嗎?
 
你知道這是念珠?那是第6識,第6識知道這是念珠。是嗎?(大眾答:是的。)你需要思考嗎?為了知道這是念珠,你需要思考嗎?你自動就知道,是嗎?(大眾答:是的。) 好的!所以這裡沒有思考介入其中,是嗎?你知道這是念珠,不需要思考,你就是知道。
 
你喜歡念珠嗎?這是哪一個心?第7識。「哇,這串念珠真好!」為什麼你認為這串念珠真好?為什麼?是因為什麼?是根據什麼來區分?你怎麼知道好與壞?你如何知道如與壞?經驗?根據什麼?你如何決定這是好或壞?感受?感受決定,或感受反映了什麼?啊,反應此前的習慣。第7識在我過去經驗過的事物中找參照點,然後突然在第8識中找到並且點擊那個習慣,然後說,啊,這是好的。第7識就像在尋找:「我要如何回應這個對象?喔,我看到這串念珠,好棒!」這是習慣,否則你不會認為這串念珠很棒。
 
也許你認為這串念珠不怎麼好,根據過去不好的經驗,和這一樣的念珠,在你小時候,你父親用它打你。(大眾笑)你父親是個佛教的修行人,(大眾笑)念誦嗡嘛呢唄美吽,努力要證悟,小孩子在旁邊跑來跑去,延誤了他的證悟。(大眾笑)(仁波切示範一邊唸嗡嘛呢唄美吽、嗡嘛呢唄美吽、嗡嘛呢唄美吽……一邊用念珠打人,大眾笑)所以你對這念珠有不好的記憶,當你一看到念珠,你就不喜歡它,那是對這個念珠的情緒反應,然後你就評斷念珠是不好的。自動的情緒記憶反應發生了,然後念頭就確認那是不好的。但記憶是存放在阿賴耶識中,那是無意識的。每件事都發生得很快,所以當你想要改變你的習慣時,它已經結束了。對嗎?你看到念珠,你知道,你已經反應了,已經知道了。所以你要如何改變阿賴耶識裡的習慣密碼?沒有時間,一二三,結束了。
 
所以,如果你有不好的習慣,如果你有好的習慣,你很幸運,習慣會根據那個習慣來反應。所以,佛教徒和佛陀看到這個,喔,這裡有一些問題,我們必須教育第7識。我們必須教育第7識。再一次,我們必須教育第7識。如何做?太快了! 為了要跟第7識溝通,第7識已經決定了,所以我們沒辦法跟它會見、對談以及教育它。因為這個原因,佛法發展出「止」的修持,以「止」的禪修來讓反應慢下來。放慢反應,反應太快了,如果我們不能慢下來,我們可能看不到間隙。所以為了尋找那個間隙,我們必須讓第6識慢下來,對嗎?念珠,「喜歡!」或「不喜歡!」,已經決定了。太快了,現在試著將我們的心休息在念珠上,而不被第7識影響。
 
因為當下此刻的覺知,當下一刻並不是間隙,它是單一的念頭,但不被第7識影響。再說一次。
譯者重述:因為當下此刻的覺知,當下一刻並不是間隙,它是單一的念頭,但不被第7識影響。
 
(仁波切拿下眼鏡)太緊了,沒關係,我們必須接受痛苦,沒有痛苦就沒有愉悅,因為痛苦,我知道當我拿掉眼鏡時,啊,有短暫的解脫的機會,是嗎。沒有死亡,你不會享受生命,所以死亡沒關係。你必須訓練你自己,每件事都是可訓練的。現在,當你活著的時候,你要訓練,死亡沒關係,但是,不要因此去死。設定動機:「啊!死亡沒問題,但是我必須要有工具來通過中陰的移民檢查,現在,我有很多時間,我可以申請簽證,如果我擁有所有正確的文件,政府不能拒絕我。」至少尼泊爾政府,我聽說香港政府非常誠實且友善,如果你擁有所有正確的文件,他們一定會給你。在尼泊爾就算文件齊全,還會要另一份、再一份的文件……這是開玩笑的。所以你有時間,你很健康,準備要走,為何不在現在就準備簽證!所以,這個簽證永遠不會過期。如果你有個好的簽證,上面不會有失效日期,這個簽證的效期一直到證悟!通過所有中陰,每個中陰都會蓋個章,章上說臨終中陰,也許你不需要通過法性中陰,臨終中陰結束時有可能證悟,看是哪一種簽證。外交簽證,或第三等簽證,有希望的,最好的簽證是由大手印和大圓滿所簽發的,了悟心性。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:「在念頭之間,智慧升起。」解脫於概念,解脫於恐懼,解脫於希望,解脫於時間,解脫於方向,解脫於內與外,那種間隙。這個間隙,稱為「離戲」(simplicity),或有時候稱之為「內在空間」,充滿了慈悲。
(未完待續...)
 
 

仁波切最新課程公告網址:http://www.pundarika.tw/?tw&news_16

 

仁波切課程報名即時通知:官方line@   加入好友     Line@ID:@ydm7090w

 

愛的漣漪不斷~法佈施

 

幫助眾生開悟是佛法的核心價值。

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說:諸布施中,法布施為最。

 

維摩居士在上開經文中說:「法佈施是以身作則,如法修行,做一切眾生的榜樣,這是真正的法布施」。自己如實修行,也幫助眾生轉迷為悟,就是法佈施。人身難得,正法難遇,何其有幸,透過仁波切的教導,我們得以調整粗、細色身,讓自己成為放鬆、柔軟、有彈性的法器,安住在本覺中,自在地與各種好與不好的情緒、煩惱及生起的一切顯相共舞,信心充滿,遠離憂懼。

 

將仁波切的法教傳播出去,讓愛的漣漪不斷擴散,就是最殊勝的法佈施,自利利他,福慧雙修,功德無量。

 

分享方法:將仁波切的法教透過下方「分享鈕」分享至粉絲團、部落格、line、wechat、電郵微博、推特,或經由簡訊等分享給親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