措尼仁波切

佛法核心教學

措尼仁波切 四念住教學 1-1

2020/02/13

 

 

 

四念住教學 1-1    說明心識系統與正念、注意力的關係

 

當談論到四念住時,我需要先談一下什麼是心識系統。

一般來說會將心識mind分類為三個層面;第一種稱之為 consciousness粗的意識,也就是五種感官,第二種是微細的心識,不是感官的意識而是心的意識。第一種有五種感官,第二種心識分為三類,依數字往下就是,第六、第七、 第八意識。再來是極細微的心識,這心識沒有數字的分類,這個心識不受數字限制,不受尺度維數限制,不受時間限制,因此它是超越時間、超越邊界、超越數字,我們稱之為最細微的心識,有時我們稱它為心的自性本質。

心Mind及心的自性 本質Mind nature。

心有粗的與微細的意識,以及極微細的心識,這極微細的心識即是佛教所談論的心的自性Mind nature,是與空性相連結,遠離二元執著。二元執著意指有著主體與客體,因此第三種心識是超越主體與客體。

 

那麼大家覺得「正念」是屬於哪一種心識呢?

是粗的心識、微細的心識 或著是極細微的呢?

是粗的心識嗎?是五種感官之一嗎?或者正念是超越概念的嗎?是第一個 第二個 或者是第三個?還是三種皆是?還是第四個嗎?

 

是第二個,正念是屬於第二種心識!

 

 

是透過哪個感官讓你看到這花?你覺得是哪個意識讓你看到呢?

哪個讓你聞到呢?你們有聞到嗎?可能太遠了,沒有聞到。但你們有看到是嗎?這就是意識嗎?

所以這是什麼呢?這是花嗎?是眼識知道這是花嗎?

是哪一個意識知道這是花呢?是第六意識。

 

那麼第七意識的工作是什麼呢?或者 第八意識的工作是什麼呢?從第六到第八意識,這三者有什麼不同呢?你如何知道這是花呢?這可能不是花喔?確定這是花嗎?

 

我沒有問你們這是花嗎?我一開始是問這是什麼?

而你們回答這是花,你們確定這是花嗎?你們為什麼說這是花呢?

 

我希望每個人都參與討論,我的教學比較像是法國電影而不是印度電影。印度電影是你可以打個盹或是去洗手間再回來依然可以接得上劇情,但是法國電影是,如果你稍往旁看,錯過了一個手勢,下面情節與之有關聯,你可能就接不上了~我需要你們全心的支持、全心的參與,我們一起進行,而非我獨自一人。

 

為什麼你們稱這個是花呢?

有一位先生說,這是基於我們早期的經驗,習性的模式。

 

因為儲存在第八意識中的習性模式,因此我們一看到,我們就知道,我們知道是由於我們先前學習而來的習性,這樣的過程是自動發生的,並沒有依靠正念。截至目前並沒有運用正念的,這些就已經自動發生的,因此沒有運用到正念,當一切都運作得很好,自動發生,一切都很順利,我們不需要運用到正念。

正念意指有著一點點的努力,試著不要忘失關於這部份,我會再多講一些。我想在你們的阿賴耶中,植入一些新的習性,我想在你們的硬碟中,載入新的程式,在這裡阿賴耶是硬碟。

 

 

我們無法自動化地體察到事物的移動,是需要有正念才能看到。我們無法自動體察到事物進入生命生活中,因此我們需要有正念去看到、去見到、去知道、去感覺。

如果是自動地,那我們就不需要正念了。就因為不是自動化,就需要正念來引導我們。

對我來說,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。為何在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正念?為何我們不需要正念?

如果事物以正確的習性模式,自動地運作著,那是我們自動化的腦,爬蟲類的腦,這些自動運作的事,我們不需要正念,那是多餘的。

 

正念是來自大腦新皮質層,最先進的理智腦,很多動物沒有那部份,但我們人類有,因此我們要利用這理智腦優勢,來讓自己進步,因為我們無法自動化的進步。

 

正念、注意力、覺知是基於最進化的腦。

我再重複一次:正念、注意力以及覺知。

這些詞彙都很重要 扮演重要的角色,我不想要匆匆帶過。

正念、注意力、覺知這三者非常的相似,但是是不同的。

 

舉例來說明「注意力」:請大家注意這邊!

 

注意力,但我不是指聚焦、專注。

注意力與專注是相似的?還是不同的呢?

是有些不同的,要知道是有些不同的!

但現在我並沒有要討論這部份,或許今天下午看狀況,可能當我談到法念住時,可能會提到專注,看大家學習的情況來決定。

 

你們喜歡這朵花嗎?為什麼呢?

 

漂亮,可能聞起來不錯。那麼,「喜歡」是什麼?

喜歡,我喜歡!「我喜歡」是理智心或者是一種感覺?

 

當然你們看見是因為眼識,你們知道這是花,是因為第六意識,然而「你喜歡它!」這是因為理智心?還是感覺?

 

大家喜歡披薩嗎?不喜歡嗎?你們不喜歡嗎?

現在大家生起的,是一種感覺嗎?

 

 

我得選用適當的詞彙說,我看到很多聰明的人在這裡,而且這個地方也有著智慧,當我走進來時,就看到這裡有著智慧,這個牆的另一邊,有很多佛法在進行者,他們正將佛陀的法教輸入電腦中,如阿賴耶的這個硬碟,有很多的智慧在裡面,你幾乎可以感受得到,當我看著你們,也在你們臉上看到智慧,因此我希望能盡可能的精準說明。

 

這種感覺是基於知道這朵花而產生了獨特感受。

這樣的感受是什麼呢?這感覺是對於這朵花的一種反應嗎?

你看到了,你知道了,然後你有所反應。有個因,然後反應,依於這朵花這個因,然後有所反應。這反應的是什麼呢?是屬於理智認知的反應或是情感上的反應呢?

 

是對花展現了情感上的反應

 

花,花是客體,經由眼睛看到以及第六意識的知道,這三者一起運作  然後你知道這是花。第一是花,第二透過眼睛去看見及第六意識作用,在第六意識中,我們有已經知道這是花的經驗習性,是包含四件事去認知花。

 

花本身,透過眼識看感,然後理智心第六意識知道這是花。

為什麼會知道花,因為我們在之前就知道了,這稱為學習的習性,可能學習自你的母親 或是父親,小時候,你的父母親教導你,這叫做花,孩童時期透過學習而知道。

 

 

開示尚未結束,請接續  措尼仁波切 四念住 I-2 http://www.pundarika.tw/?tw&teaching_10=440

 

開示影音連結:http://www.pundarika.tw/?tw&instruction_48=221

 

 

 

 

仁波切最新課程公告網址:http://www.pundarika.tw/?tw&news_16

 

仁波切課程報名即時通知:官方line@   加入好友     Line@ID:@ydm7090w

 

愛的漣漪不斷~法佈施

 

幫助眾生開悟是佛法的核心價值。

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說:諸布施中,法布施為最。

 

維摩居士在上開經文中說:「法佈施是以身作則,如法修行,做一切眾生的榜樣,這是真正的法布施」。自己如實修行,也幫助眾生轉迷為悟,就是法佈施。人身難得,正法難遇,何其有幸,透過仁波切的教導,我們得以調整粗、細色身,讓自己成為放鬆、柔軟、有彈性的法器,安住在本覺中,自在地與各種好與不好的情緒、煩惱及生起的一切顯相共舞,信心充滿,遠離憂懼。

 

將仁波切的法教傳播出去,讓愛的漣漪不斷擴散,就是最殊勝的法佈施,自利利他,福慧雙修,功德無量。

 

分享方法:將仁波切的法教透過下方「分享鈕」分享至粉絲團、部落格、line、wechat、電郵微博、推特,或經由簡訊等分享給親友。